首页 关于我们 律师团队 劳动法律顾问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代理 劳动法律培训 联系我们

 

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 劳动合同 违约金 经济补偿金 试用期 商业秘密 竞业限制 劳动法律专业知识

 

违法解除终止双倍赔偿 规章制度 赔偿金 辞职与辞退 服务期 劳务派遣 企业管理 劳动人事争议案例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诉讼 劳动报酬 加班费 仲裁时效性 年休假 社会保险 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实务

 

群体理论

 

中国劳动法律师网  http://www.laodongfalvshi.com

 
 

   行为科学进一步发展,也深入到人的群体研究的领域,群体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霍曼斯、卢因、布雷德福等人。
  (一) 四要素及八要素论
  心理学家霍曼斯(G.C.Homans)在50年代提出了群体组成四要素理论。他认为,任何一个群体都是由活动、相互作用--信息沟通和行为相应、思想情绪--群体成员的态度、感受、意见、信念、思维过程和群体规范四种要素组成的系统。
在此基础上,有些行为科学家还提出八要素理论。认为有八种要素影响到群体,这八要素分别是:
  1
 成员的共同性。共同性--特别是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越多,群体的凝聚力越大。
  2
 群体规模的大小。群体的大小与凝聚力成反比。
  3
 群体与外部的关系。群体与外界越隔离、外部对群体的压力越大,则群体的凝聚力就越大。
  4
 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性。群体越能满足个体需要,即个体处处得依赖群体,则群体凝聚力越大。
  5
 群体的地位。有光荣称号,或有较高技术水平,或有富于挑战性工作,或有较多经济报酬,或有较多晋升机会,或有较多自由而不受太严厉监督的群体,其凝聚力一般较大。
  6
 目标的达成。凡能达成目标的群体,其凝聚力较大。
  7
 信息的沟通。信息越畅通的群体,凝聚力越大;而肃静沉闷的大办公室,分散在一条长装配线上工作的小组、噪音大的工厂,由于信息不易沟通会降低凝聚力。
  8
 领导的要求与压力,领导越强调成员应遵守组织规定,群体的凝聚力也就越大。
  (二) 群体动力论
  美籍德国人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提出了群体动力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B),是个体内在需要(P)和环境外力(E)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用函数式B=fPE)来表示。
  所谓群体动力理论,就是要论述群体中的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卢因及其后继者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以下群体动力的存在和作用:
  1
 群体领导方式动力。群体的领导方式不同,表现为专制型、民主型、自由放任型,其成员的行为表现也不同。对若干名10所左右的男孩所做的试验表明:在专制型群体中,成员的攻击性言行、引人注目的出风头行为,使用而不我们的频率、推卸责任、做给领导看的行为、对群体活动缺乏满足感,都显得很突出;在民主型群体中的表现则相反,而且同一个成员一但从专制型群体调入民主型群体,其行为就立即起变化。
  2
 群体组织形式动力。卢因及其追随者发现,在欧洲战场上被德国俘虏的美国士兵,反抗情绪和逃跑率都很高;而在朝鲜战场被中国俘虏的美国士兵,反抗情绪和逃跑率都很低。心理学家薛恩(E.Schein)于1956年对此进行研究,认为这种行为反差是由群体组织形式造成的。在中国战俘营中,看守人员与战俘的伙食、医疗条件平等,战俘经常调动而组成新的战俘群,有意识的让被俘士兵管理被俘军官,战俘被提审后不再回原来的战俘群。在纳粹德国的战俘营中,组织管理方法与中国的恰好相反。因此导致了战俘行为的不同。这一现象在管理领域也有借鉴意义。
  3
 群体结构性质动力。威尔逊等人将36名大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试验,甲组成员都是以安全需要为优势需要,而自尊需要较低的学生。乙组则是注重自尊需要、而安全需要较低的人。结果表明,甲组在平等型群体中的生产率低,而在层次型群体中的生产率高;乙组的生产率的高低则正好相反。可见,成员行为取决于个人需要类型和群体领导方式如何搭配。
  4
 群体公约动力。卢因40年代曾就公约改变人们行为态度的有效性做过一系列的试验,如怎样改变美国家庭主妇不喜欢用动物内脏做菜的习惯。试验结果表明,群体的公约规则,比一般性的宣传说服,更能改变群体成员的行为。
  5
 群体多数动力。社会心理学家阿奇(S.E.Asch)于50年代通过多次试验证明:对于用来做实验的问题,如群体中只有一个成员故意给出错误答案,就会产生群体压力,被试者接受错误答案的次数达13.6%;若由3个成员故意答错,被试者接受错误答案的比率就上升为31.8%
  另一些行为科学家在此基础上还就群体凝聚力和生产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指出,群体凝聚力与生产率受控于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一致,群体凝聚力高固然会使生产率有极大的提高,但即使群体凝聚力低也能提高生产率;如果不一致,则群体凝聚力高反而会使生产率下降,群体凝聚力低则对生产率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三) 敏感性训练理论
  美国学者利兰.布雷德福(Leland Bradford)认为,可以在类似实际工作环境的实验室中组成训练团体,提高受训者对于自己的感情和情绪,提高自己同别人的相互影响关系的敏感性,进而改变个人和团体的行为,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满足个人需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