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过程可以看作是创新要素(信息、思想、物质、人员等)在创新目标下的流动和实现过程。企业技术创新实际上是在一个复杂的知识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中展开的过程。有的企业能够相对独立地从事创新活动,另外一些企业也可以选择联合投资,与别的不同类型企业签定合同,或与公共部门进行协作等各种方式来从事创新活动。创新产出可以是技术上小规模的渐进型变化,或者是对以有方法所做的质变型变革。创新过程也可以延伸到企业的市场销售方面。
企业技术创新的一般规律体现在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里,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不同认识,反映了人们对企业技术创新一般规律的认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主要有以下模式:
一、线性模式
1、技术推动型。技术推动型是从基础研究开始到产品在市场销售的线性序列过程,其过程是: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工程制造→市场销售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新产品和新工艺是以新原理和新概念为基础的,而这些新概念和新原理是由基础研究产生的。这种模式也称科学推动型。这种模式最为人们所熟悉,对人们认识科学的作用,推动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作用。但是,技术推动模式过于强调科学研究的作用,把复杂的技术创新过程过于简单和绝对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技术创新的实际情况。
2、需求引发型。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在对创新过程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一种新的线性模式,其过程是:
市场需求→应用研究与开发→工程制造→市场销售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市场需求作为技术创新过程的出发点,常常被称之为“需求引发型”。这种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技术创新研究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创新中,需求是比技术潜力更重要的因素。需求引发模式改变了人们对创新过程的片面的、单一的理解,促进研究开发工作于市场需求更好的3、结合。但是,把需求引发模式作为揭示创新过程规律的唯一模式,也是不恰当的。实际上,不论技术推动型还是需求引发型,都只是部分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过程。过分强调需求引发,
会使重大的技术创新难以发展,从而减缓科技进步以及技术创新的速度。实际上,成功的创新取决于科技能力和市场需求的有效匹配。
二、混合模式
混合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是由经济学家克莱因和罗森伯格提出的“技术创新链环-回路模型”,它不是将创新作为一系列前后相继的阶段,而是将创新作为一个相互作用和反馈的往返过程,从而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创新过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技术创新的链环-回路模型共有五条创新路径,它们分别是:
第一条路径以C表示,它是创新的核心过程。该路径起于发明、设计、通过开发、生产,终于销售。
第二条路径有一系列以
f、F为标志的反馈回路组成。这些反馈回路,有以
f表示的反馈环,又有以F表示的主反馈。反馈表示从对市场需求的觉察,直接返回下一轮设计,以便对产品和服务
的性能做进一步改善。
第三条路径以箭头D和回路K-R表示。这是这一模型称作链环-回路模型的由来。K-R回路中箭头1,2,3,4,的含义是:在设计各阶段,若有问题,先看现有知识能否解决,这就是1-K-2的路径;若现有知识解决不了,则进行再研究(科学研究)再返回设计,这就是1-K-3-4的路径。创新的第三条路径
深刻地揭示出知识积累在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开发工作常需要再研究,科学不再是创新的初始点,而是创新主链各节点上都需要的东西。
第四条路径用箭头D表示,它说明科学研究常引致根本性创新,新的产业,如半导体、激光等便是著名的例子。
第五条路径用箭头
I表示,它说明反过来创新也能推动科学的进步。
技术创新的链环-回路模型,是根据市场机会、企业知识基础、组织制度和结构框架以及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来认识技术创新过程的,这很大程度上将企业的技术过程、组织过程、制度过程和市场过程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这一模型大致包含四个功能,即产品战略和市场机会的辨认、分析和工程设计、生产工程、市场营销。这四大功能几乎涵盖了企业最基本的业务活动,而且每一功能都包含若干个子过程,而它们的产出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为了克服发展过程中的困难,经常需要返回到早期阶段,这意味着全部子过程之间都有反馈作用。因而,决定技术创新成败的就不仅在于单纯的技术方面或市场方面,而是在于企业在不同的创新过程间维持有效联系所能达到的程度。
具体的说,从技术创新链环-回路模型来看,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成败的因素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从企业内部来看,主要涉及这样七类因素:
-
1、确认市场需要;
-
2、与企业目标相结合;
-
3、选择好创新项目并建立有效评价系统;
-
4、针对创新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
5、要有创造性设想;
-
6、建立善于采纳创新的组织;
-
7、有完善的责任制。
其次,从企业外部来看,主要涉及这五类因素:
-
1、政府的技术创新计划及相关创新政策;
-
2、不同类型的企业,包括同行业和跨行业企业间的合作程度;
-
3、市场规模以及市场的规范化程度;
-
4、大学、研究机构所从事的与技术创新有关的科研情况以及它们与企业的合作程度;
-
5、各类金融机构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程度。
由以上内、外因素可以看出,企业技术创新的成败并不单纯由技术原因和市场原因所决定,而是包括组织制度和结构因素在内的多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技术创新链环-回路模型来看,企业技术创新包括以下五方面特征:
1、不确定性。这不仅仅是指缺乏与以知事件的发生有关的信息,更根本的是还包括:①存在着尚不知道如何解决的技术经济问题;②准确地追踪行动结果是不可能的;
2、主要的新技术机会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知识的进步;
3、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究活动已经发生了变化。研究与创新活动复杂性的增加使得正式的组织(企业研究开发实验室、政府实验室、大学等)作为创新产生的最佳环境比个体创新者更为有利,另外,许多综合制造类企业中,正式研究活动趋向于一体化;
4、相当数目的创新和改进产生于“干中学”和“用中学”,即人和组织可以通过各种干的过程,通过解决生产
问题的非正式活动,通过满足特殊顾客的要求,克服各类“瓶颈”等学习如何使用、改进和生产;
5、技术进步的模式不仅仅市场条件变化的简单而灵活的反应:①尽管对专门的创新来讲
,市场变化的意义很大,但技术进步的方向是由已在使用中的技术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②决定产品和工艺适应变化的经济条件的范围,正式技术本身的性质;③在多数情况下,企业、组织或国家,实现技术进步的可能性由他们已达到的技术水平决定。
以上五方面特征决定了技术创新过程得以展开所需要的基本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往往分散在社会的各个组织之中,能够一体化所有创新资源的企业毕竟是个别的,绝大多数的情况是,企业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中,利用自身具有激励作用的制度按排和有效的组织结构,将拥有相关创新资源的社会组织沟通和联合起来,最终实现创新思想与各种相关资源的结合,达到高效配置创新资源,完成高水平技术创新的目的。因而,从全过程的观点来考察技术创新活动,就会发现,对于企业任何带有根本性创新来说,其实际的展开过程
都必然交织着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没有组织创新的有效配合,技术创新也难以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