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律师团队 劳动法律顾问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代理 劳动法律培训 联系我们

 

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 劳动合同 违约金 经济补偿金 试用期 商业秘密 竞业限制 劳动法律专业知识

 

违法解除终止双倍赔偿 规章制度 赔偿金 辞职与辞退 服务期 劳务派遣 企业管理 劳动人事争议案例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诉讼 劳动报酬 加班费 仲裁时效性 年休假 社会保险 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实务

 

知名外企HR经理谈选才标准

 

中国劳动法律师网  http://www.laodongfalvshi.com

 
 
  秋日的麒麟山庄,中外人力资源专家汇聚一堂。在一年一度的HR经理年会期间,众多业内高手就人力资本与管理创新主题,高谈宏论,妙语如珠。记者抓住间隙,从细微处入题,专挑职场白领普遍关注的话题请教了两位大家 

  记者采访白艳时,正赶上她刚刚演讲结束,面泛红晕,谈兴正浓。会上,白艳女士结合瑞理软件公司的实践,发表了题为《企业变革中人力资源的角色和位置》的演讲。走下讲坛的白艳,只有15分钟的时间接受记者的采访。组委会负责媒体宣传的喻小姐介绍说,白艳女士一小时后还要赶到机场,飞回北京。记者闻听此讯,自知惜时如金:人力资源经理做到您这种级别,招聘时还要不要亲自面试?能谈谈您的选才标准吗?

  白艳女士说:作为负责人力资源的主管,我有时一天要面试十多个人,对每一位求职者的面试都极其严格,不少落选的人并不是不优秀,而是某一方面不符合瑞理的文化精神和价值标准要求。

  白艳举了不久前一个面试的例子。A是一位国内一流大学的研究生,在学校成绩优秀,一篇研究项目的论文曾获得过大奖。白艳十分兴奋地和他谈了很长时间,但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位佼佼者

  谈及原因,白艳说A对几个问题的回答令她不满意。

  --问A当初怎样选择了那项研究项目,A回答说:是导师帮助选择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研究,换个项目也行吧!

  白艳说:做研究既要有创造力,更要有兴趣和热情,才能苦中作乐,我从他的回答中感觉不出他对事业的兴奋点。

  --问A怎样比较瑞理公司和过去实习过的某公司,A大加推崇瑞理,把过去那家公司贬得一无是处。

  白艳说:他可以这样贬某公司,将来也可以这样贬瑞理,从对公司的态度上,我看不出他的客观和忠诚。

  --问A怎样评价与导师的关系,A说了导师许多不好的话,列举了导师怎样将名字署在他前面等卑劣之事。

  白艳说:瑞理文化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宽容精神和合作精神,我并没有看出他比别人更胜一筹。

  像白艳一样,汉高(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张国维先生接受采访时,对于优秀人才就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跨国公司吗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也是“NO”--最优秀,最适合,两者缺一不可。

  张国维告诉记者,优秀人才可以从专业、工作背景、学历等方面比较容易地做出判断,但我们更关心的是,他是否属于适合的人才。何谓适合?说白了,就是能不能适应公司的环境发挥个人才干。张国维对面试者考察时,经常会问应聘者有什么个人发展计划喜欢什么样的工作环境这样的问题。

  比如有人喜欢大型企业,而汉高公司人员正在精简,规模不大。所以,那些喜欢集团军作战、喜欢统帅很多人的人才,虽然能把工作做好,但几年以后可能会不安心甚至跳槽;

  比如有人希望工作环境宽松,压力不大。但汉高公司随着内地市场兴起,工作量会越来越大,所以必须是抗压能力强的人才能适应公司的环境;

  比如有人一开口就要高薪。但汉高公司进入中国不久,规模不太大,在薪资、福利方面可能不如一些高新企业,它更注重的是给员工一种稳定感、职业的安全感,所以招聘时,公司会注重不是为钱而工作的人。

  张国维说他刚刚拒绝了一名信心十足的面试者--海龟派,头脑聪明,外语流利,经验丰富,还有名牌大学MBA证书。原来,这位面试者希望就在北京、上海等地主管事务,少到外地出差;要求薪水不低于和他一起回国的某网络公司主管,等等。他提出如此多的条件,相信需要团队精神的企业都不大欢迎。

  附:
  白艳美国瑞理软件大中国区、韩国区人力资源经理
  具有法律学学士和MBA学位。19941999年在美国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人事部工作,期间历任GE中国外籍员工主管,GE中国薪资福利专员,GE家电部(亚洲)人事经理(香港),GE中国人事经理。2000年加入3Com公司(网络公司)任中国区人事经理,完成了从传统企业向IT转型的过程。2001年加入美国瑞理软件中国有限公司(软件公司),任大中国区及韩国地区的人事经理。 

  张国维汉高(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
  曾就职于国家财政部人事司、汽巴-嘉基(中瑞)制药有限公司(现诺华制药)及美国通用汽车(中国)北京办事处,在中外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十余年。他是北京外企人力资源协会理事;被聘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辅导员;并通过《北京青年报》、《中国工商时报》等报刊及中央电视台发表文章和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