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真正为企业做贡献的员工给予合理的回报,而且必须充分拉开差距,在企业内形成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
以绩效为导向的工资制度强调员工的工资调整取决于员工个人、部门及公司的绩效,以成果与贡献度为评价标准,其主要特征是:
注重对个人绩效差异的评定,认为绩效的差异反映了个人在能力和工作态度上的差异;
个人的工资增长与个人的绩效直接挂钩;
强调以目标达成为主要评价依据,注重结果。
无论是管理者还是一般员工都认为工资应该与绩效挂钩,通过对企业的研究发现,如果工资基于个人的绩效,低绩效者的离职率就高;如果个人的绩效不与工资挂钩,则高绩效者的离职率就高。
以绩效为导向的工资制度,通过绩效结果与工资评定的有机结合,其目的为:
有效促进公司战略目标的传递与分解;
强化员工的直接贡献和不断地改进绩效;
使工资分配更加客观与公平;
使工资分配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强化激励效果。
基于绩效的工资评定
如图1所示,10、11级工资等级的区间划分为S1、S2、S3三段,假定某公司员工年终绩效评定等级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A为最高等级,则员工个人的绩效等级与工资调整的关系为图2。
假设两位员工Y1,Y2的绩效评价都为A,而Y1原工资区段在S1,而Y2在S3,尽管他们两人绩效都是A,但Y1的调薪幅度为+P3,大于Y2的调薪幅度+P2。因为Y2的工资已高于Y1,既然两人的绩效都是A,就应给Y1较大一些的增幅,以减少二者工资的不公平性。这种调薪公式的思想要充分激励员工产生杰出业绩。如果新员工的业绩优秀,在调薪时给他一个加速度,鼓励新人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同时鞭策老人要不断进步,否则工资只能原地踏步。
以绩效为导向的工资有明显的优点:
评价比较客观,以事实为依据;
强化绩效管理,使员工更关注自身对企业的贡献。
当然它也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
1 员工更关注短期业绩;
2 员工可能抵制公司的管理变革和技术改造,因为这需要员工学习更多的知识,而且还会担心变革可能会给自身带来利益损失;
3 员工更加关注个人的绩效,而不太关心团队合作与部门的配合;
4 员工由于害怕会提高生产标准而更不愿意建议采用新的生产方法;
5 有经验的员工不愿意对新员工进行在职培训,导致新员工离职率增加;
6 由于绩效评价中产生误差也会影响工资评价的公平性。
做好绩效管理循环
要使绩效为导向的工资制度发挥作用,必须首先做好绩效评价工作,保证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对于真正为企业做贡献的员工给予合理回报,必须充分拉开差距,在企业内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应该注意的是,绩效评价不是孤立的考核工作,它是绩效管理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因此要做好绩效评价工作,必须做好绩效管理循环(如图3所示)。
目标:依据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制定绩效目标;
辅导:在实现绩效目标过程中,管理者作为教练员承担指导、教育和培养下属的责任;
评价:以绩效目标为基准,通过准确收集数据和了解情况,对员工的绩效完成结果做出客观评价;
报酬:依据绩效评价结果给予员工合理的回报,以激励员工创造更高的绩效。
XX公司工资管理制度
目的
1 明确公司以成果和贡献度为导向的责任评价体系。
2 通过分配体系,把公司的目标层层传递下去,使各级部门主动承担起责任。
3 强化员工的目标责任意识,促进公司和部门的总体绩效提高。
4 促进持续不断的创业与创新机制,牵引员工不断努力,积极进取。
原则
1 结果导向原则:员工的薪酬决定于公司绩效、组织绩效、个人绩效,以及员工的任职资格状况。
2 公平原则:遵循效率优先的公平原则,以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工资分配
1 根据公司当年经营效益决定公司的工资浮动系数,即公司调薪系数M。
2 根据各部门的组织绩效,确定各部门的上浮或下浮系数Q,在公司调薪系数M基础上进行上下浮动,确定本部门的调薪水平,即组织调薪系数P=M×Q。
3 根据本部门的组织调薪系数P确定本部门员工的薪酬调幅范围,并根据员工个人的绩效考核成绩,确定员工的薪酬调整数额。
任职能力、绩效评价与工资分配的关系
任职能力评价:对员工适应职位的资格能力评价,确定员工的薪酬等级。
绩效评价:对员工的实际工作绩效评价,决定员工的薪酬调整幅度。
薪酬等级:是对员工在本职位上对公司总目标的价值评价,明确各项工作在公司中的价值位置。
如图4所示,这说明员工所担任的职位、工作能力和实际工作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职位等级给员工的工资等级一个假设定位。如某员工所担任的职位经过价值评估后确定为12级,那么员工实际的工资等级要看员工在职位上的任职能力,如果合格,那么该员工的工资等级为12级;如果不合格,那么该员工的实际工资等级可能为11级或10级。绩效评价结果用来确定员工在自身对应的工资等级中,工资调整的比例为多少。只有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实施工资调整。
|